西域小国自称中国名将之后,在唐朝时来华认亲,并成中国最铁盟友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 浏览次数:175

文/格瓦拉同志

大唐立国近三百年,极盛期国土面积超1200万平方公里,幅员之广,远迈汉隋。在此期间,四境外族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,甚至还有西域小国不远千里来“认亲”,跟唐朝结成了同宗之谊。这个国家,便是活动于今天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、萨彦岭以北、安加拉河以南地区的黠戛斯(又称结骨)。

黠戛斯是今天中亚吉尔吉斯人的祖先,古称坚昆,跟中国的历史渊源始自汉武帝时期。当时“飞将军”李广之孙、名将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勘察敌情,结果在回程中遭遇敌军八万铁骑的围堵,虽然拼死血战,但终因众寡不敌被俘,不久又因家族被汉武帝诛灭,遂投降匈奴。且鞮侯单于欣赏李陵的武勇,不仅招他做驸马,还将他封为右校王,世代统治属国坚昆。

黠戛斯以汉朝名将李陵为其祖先

黠戛斯人属于中亚白人种落,最明显的外貌特征便是红头发、绿眼珠。而李陵及其子孙定居坚昆后,为保持血统的纯正性,几乎不与当地土人通婚,所以数百年间依然保持着黑头发、黑眼珠的外貌特征,跟中原居民极其相似(“人皆长大,赤发、析面、绿瞳,以黑发为不祥。黑瞳者,必曰陵苗裔也。”见《新唐书·卷二百一十七下》)。

展开剩余75%

黠戛斯虽然跟中国渊源甚久,但直到唐朝才跟中原建立起联系。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继东突厥、薛延陀两大漠北强族被唐朝征服后,黠戛斯通往唐朝的道路至此打开。黠戛斯酋长失钵屈阿栈钦慕天朝威名,便不远数千里来到中国,向唐太宗称臣纳贡。

黠戛斯酋长朝拜唐太宗并与之认亲

唐太宗在天成殿设宴款待失钵屈阿栈等人,席间看到使团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赤发绿瞳,只有失钵屈阿栈等少数几人是黑发黑瞳,感觉惊异之余便向其询问缘由,方才得知他乃李陵之后。由于唐朝认李广为祖先,自然视李陵之后为亲族,所以唐太宗得知这段历史后大为高兴,就此将黠戛斯列为同族盟国,给与其特殊礼遇。

失钵屈阿栈“认亲”成功后,请求唐太宗赐予他一个官职,自称若能执王笏归国,实在是百代的荣幸。唐太宗同意他的请求,便在黠戛斯设立坚昆都督府,任命失钵屈阿栈为都督,隶属于燕然都护。朝拜结束后,失钵屈阿栈满载回归,自此便成为唐朝最为忠实的盟国。

二十二年,闻铁勒等已入臣,即遣使者献方物,其酋长俟利发失钵屈阿栈身入朝,太宗劳享之...俟利发酒酣,奏愿得持笏,帝以其地为坚昆府,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,即为都督,隶燕然都护。引文同上。

唐朝在黠戛斯设立坚昆都督府

此后百余年间,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。唐高宗、中宗时期,黠戛斯两度来朝,均受到隆重接待。尤其是在中宗时期,不仅再度重申跟黠戛斯的同宗之谊,还给与该国使者特殊礼遇,让后者感动地连连跪拜叩谢(“景龙中,献方物,中宗引使者劳之曰:‘而国与我同宗,非它蕃比。’属以酒,使者顿首。”见《旧唐书·卷二百一十七》)。

黠戛斯既然跟唐朝有同宗之谊,自然便会将中原事务当做“家事”,每逢唐朝遭遇外敌入侵之际,总会出兵援助,是唐朝在西域最可信赖的盟友。唐玄宗、唐武宗年间,中原饱受后突厥、回鹘的侵扰,黠戛斯尽管国小兵寡,但每每还是冒着亡国的危险救助唐朝,让后者甚是感动。

黠戛斯进攻回鹘及回鹘西迁图

乾元年间(758-760年),由于黠戛斯被回纥(后期更名为回鹘)击败、征服,加之安史之乱后中原战乱不息,其通往唐朝的道路一度中断八十多年时间(“乾元中,为回纥所破,自是不能通中国。”引文同上),直到黠戛斯与唐朝夹击回鹘成功,双方才再度建立起联系。

公元843年,黠戛斯在打通与中原交往的通道后,再次遣使来唐,在重申宗亲之谊的同时,请求唐武宗册封。唐武宗同意黠戛斯的奏请,并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,携带《赐黠戛斯可汗书》出使该国。这封国书重申两国间的同宗之谊,其中写道:“闻可汗受氏之源,与我同族,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,可汗乃都尉苗裔。以此合族,尊卑可知...”

唐武宗在位时,唐朝恢复跟黠戛斯间的交往

两年后,唐武宗准备再度派遣使者,并正式册封黠戛斯可汗为“宗英雄武诚明可汗”,然而事情尚未实施,便因武宗驾崩而作罢。再过两年(847年),继武宗为帝的唐宣宗才顺利派出使节,并遣使册封黠戛斯可汗为“英武诚明可汗”。此后,黠戛斯与唐朝间又维持了一段联系,直到唐末战乱迭兴,河西吐蕃、回鹘肆虐,通往中原的道路再度被截断,两国间才再次中断联系。

史料来源: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